缅甸出现危机,对缅投资要小心
长沙市商务局 文解亮
2015年3月20日
据我官方媒体报道,今年3月13号下午缅甸的军机炸弹再次落入中方境内,已造成中国的平民5死8伤。正值我国布局“一带一路”规划、发起亚投行等“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到缅甸开展投资合作也不得不预防东道国政治风险。
- 缅甸引资格局及其困境
缅甸经济开始实现开放,这对于缅甸本身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缅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口识字率高达90%。同时它有着矿产、林木和水利等自然资源,最近几年在安达曼海又发现了油气资源,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据麦肯锡全球发展研究,如果缅甸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全国经济总量在2030年要比2013年翻四番。实际上,缅甸最需要发展的可能还不是高科技产业,其电力、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中国大量投资缅甸的基础设施产业,正迎合了当局的需要。缅甸既需要外资,又担心过度依赖中国投资造成外交困境。就地缘政治环境来说,它在印度和中国两个大国之间,同时依托东南亚国家这个广阔的市场,外交关系处理得好的话,缅甸可以债务,总额达到60亿美元,其中日本一国减免和重组的债务额度就达到30亿美元。日本和西方投资大量涌入缅甸。这些投资者是否能够取代中国的影响力,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但缅甸政治尚未完全开放,政治走向不明朗。
二.中资的收缩及他国资金加速进入
2010-2011财政年度,缅甸外资以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为主,占比分别为41.35%和28.99%,合计达70.34%,其余资金主要来自东盟的泰国、新加坡和韩国。一直到2012-2013财政年度,中国大陆仍保持缅甸外资第一大来源,但越南、韩国、英国、日本不断扩大了在缅甸的投资。随后,中国大陆在扩大东南亚投资的同时,却在缅甸出现惊人的收缩。2013-2014财政年度,缅甸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骤减,仅0.5692亿美元,占缅甸外资总额的1.39%,而在2011-2012财政年度缅甸接受的海外投资中,中国占到了93.57%以上。
而缅甸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投资则不断增加。在密松大坝项目受到争议时,日本却加大了对缅甸的投资力度。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外相岸田文雄2011年11月23日抵达缅甸仰光,24日前往首都内比都分别与缅甸总统吴登盛、外长吴温纳貌伦会谈。在与吴温纳貌伦会谈之后,岸田文雄表示将再向缅甸提供约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无偿资金援助,用于完善以缅甸最大城市仰光为中心的铁路运行监控系统及医院引进最新医疗设备。缅甸2013年投资数据显示,投资额最多的是韩国,已达到2012财政年度的17倍。2013-2014财政年度,新加坡跃升缅甸外资榜首,金额为23.40亿美元,同比飙升844.32%,东盟成员对缅甸投资实现新突破,累计投资所占比重高达77.62%;同期,发达国家也成为缅甸外资最重要来源地,而中国大陆对缅甸投资出现萎缩,在投资额排名上,中国4年来首次让出第一宝座,跌至第八位。且中缅密松大坝工程和中缅合资的莱比塘铜矿项目被叫停。 2011年9月30日,中缅投资合作代表性项目----密松水电站遭遇搁置事件成为双边投资合作的“转折点”。2014年7月23日,中缅铁路项目合作再遭搁浅,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政府、企业、民众对缅甸国内市场高风险的警觉,进而加重悲剧心理及恶化预期。2013年6月1日,中国移动公司与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主动放弃缅甸电信牌照竞标活动便是证明。
- 对缅甸投资合作的建议
笔者建议,中国企业走进缅甸,一是调整投资结构,选准合作项目。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选择当地正在鼓励的项目,避免“撞枪口”,投资缅方考虑减缓发展的资源型项目。当前,中国企业热投的能源、原材料领域并不受当地人欢迎,也容易引发环境问题。中国企业要注意民意,投资缅甸正在鼓励发展的电信、纺织、制鞋、饮料、养殖等领域,既能取得投资效益又能增加当地就业。二要通过国际化合作分散风险。尽量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一起共同参与中缅投资合作的项目,避免成为缅甸当下“民主化”、“民族化”的无谓的牺牲品。通过置换股权给缅甸本地企业或国外企业,降低中资企业股份过度集中的政治风险,同时通过多方合作机制达到互相制衡,实现由“双赢”(中方与缅军方)向“多赢“(中方、缅军方、缅国内第三方、国际第三方)的格局转变。三是强化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要特别注意做好缅甸当地环境和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比如开展小型惠民项目,缓和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可以参照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编制的《在受冲突影响与高风险地区负责任商业实践报告》的相关建议,转变和重塑中资企业的国际新形象,实施本土化策略,恪守缅甸法律法规和地方“游戏规则”,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口碑,成为当地民众的“受欢迎者”。四是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中方在缅甸投资合作项目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一直是短腿。2011年9月吴登盛总统突然宣布暂时搁置密松水电站项目时,中方措手不及,表现茫然诧异。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缅投资合作的主体主要是国企和军工企业,民企和NGO很难涉足,以致信息来源单一,对缅甸国内政治变化不敏感,一旦风险积聚爆发时不能及时应对,造成巨大损失。这方面要向日本学习,日本1974年组建民间社会团体日本海外企业协会(JOEA),专事对日本海外项目的投资建议、指导咨询、政府关系协调等。中国除了投资企业本身要建立预警和处理突发事件机制外,也要建立类似日本JOEA的NGO组织,帮助在海外投资合作项目融入东道国社会,规避各类风险。
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将设立和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中国跟包括缅甸在内的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投资合作关系将更为紧密,会有更多国内资金涌入缅甸。中国的投资者想要继续维持在缅甸的投资和收益,应该一方面保持原有的投资竞争力,遵守缅甸相关的法律;一方面谨慎从事,关注缅甸的政治和经济走势,避免无谓地陷入投资陷阱当中。






